9月26日,中国商业卫星公司觅熵科技的遥感卫星捕捉到了一组罕见的影像——一艘美国海军“俄亥俄”级核潜艇正以水面航行的姿态穿越巴士海峡。通过卫星图像,潜艇的编号、指挥塔的细节甚至甲板上的设备都清晰可见,这一切都在亚米级分辨率下呈现。虽然这艘核潜艇通常在水下隐秘行动恒盛优配,但这次却选择在白天显眼地浮出水面,直接驶向菲律宾的苏比克湾。
与此同时,中国解放军南部战区的轰-6K轰炸机携带鹰击-12超音速反舰导弹在黄岩岛上空飞行,显示出中方在该区域的军事布局。核潜艇为何会主动曝光?它的核心战力依赖于隐蔽性,然而“俄亥俄”号此时的举动似乎反映了美国海军对南海复杂水文的担忧。2021年,“康涅狄格”号核潜艇在南海发生撞山事故后,美军对这一地区的风险有所警惕。
中国在南海已经布设了3500米深的海底浮标网络,并通过卫星、潜标和岸基雷达等多层次监控系统,构建了立体化的海上监测网络。美军的核潜艇选择浮出水面,实际上是在进行“安全避险”,而其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。
展开剩余75%更为关键的是,美军通过这一举动传递出信号。此时,菲律宾在仁爱礁的行动正在引发中方关注,美军可能借此方式显示存在感并鼓舞盟友。然而,这种展示力量的行动,更倾向于采取克制的策略——水面航行避免触发中方的反潜力量误判,既示强又不挑衅,力求在“强硬”和“克制”之间找到平衡。
这次卫星捕捉到的影像,暴露了中国在南海的强大监控体系。中国的天仪研究院通过其卫星星座,具备多频谱识别能力,能够通过光谱分析判断潜艇材料,甚至预测潜艇的航行路径。而更广泛的监测网络则由军用卫星和商业卫星共同构建,前者负责隐秘追踪,后者则承担信息公开,既避免直接军事对抗,又在战略上形成威慑。
这种技术手段也转化为了战场主动权。在黄岩岛附近的战备巡航中,解放军南部战区已经形成了“空海一体”的作战能力,055型驱逐舰、歼-16战机和运-9电子侦察机在该区域联合执行任务,利用岛礁雷达和预警机引导,建立了战备警戒圈。与此同时,轰-6K挂载的鹰击-12导弹射程可达400公里,能够在敌方航母防空圈外进行打击。而美军潜艇的航行轨迹实时共享给战区指挥系统,反潜机和驱逐舰早已在关键水域布设拦截线。
与此同时,美军航母的状况也在反映出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疲态。“华盛顿”号航母从横须贺港驶向南海时,它的状态暴露了美军的无奈。这艘航母经历了长时间的大修,甚至一度考虑退役,而同样部署在该地区的“尼米兹”号航母则是美海军最老的现役航母,服役年限已经接近极限。为了维持对亚太地区的威慑,美军不得不继续使用这些老旧平台,甚至出现了将不同舰艇调动来应急支援的窘境。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中国的辽宁舰编队也在东海出现,随着052D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的联合演练,引发了日本自卫队舰机的全程跟踪。虽然中国现役航母数量不多,但南海的岛礁已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,永兴岛、美济礁等岛屿上布置了反舰导弹和雷达系统,形成了覆盖第一岛链的“拒止/反介入”战略体系。美军航母在南海的停留时间已经大幅缩短,往往进入后迅速撤离,显示出其战略上的谨慎。
当美军核潜艇在苏比克湾停靠的同时,菲律宾空军司令公开表示“20年内难以抵抗中国”,这一言论显现出菲律宾在南海博弈中的独特地位:既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支点,也充当大国之间博弈的缓冲带。尽管美军航母高调支援菲律宾,但始终未进入争议水域12海里以内,表明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趋于谨慎。菲律宾政府在依赖美军支持的同时,也在面临两难的选择:一方面可以通过美军加强自己的话语权,另一方面,中国与东盟的《南海行为准则》磋商和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正在逐步改变区域的经济秩序。
如今,南海的军事博弈已经进入新的阶段。过去,美军通过核潜艇的隐蔽潜伏和航母的强势存在进行“模糊威慑”,而现在,这种战略在中国卫星全天候监控下已经失效。2024年恒盛优配,中国向联合国交存黄岩岛领海基线声明后,南海的4500平方公里领海和62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已经得到了法律和技术的双重保障。美军正在努力适应新规则,采取“可控透明”替代“战略模糊”。而中国则通过冷静的反制行动,展示了对局势的掌控力,这种反应不仅体现了中国的自信,也表明美军的行动早已在预判之中。随着技术透明度的提高,传统的军事威慑手段将逐渐失去效果,大国之间的博弈或许将转向“规则制定”这一软实力的较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惠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